March 18, 2021

關於環境,中國兩會和十四五都說了啥?

吳雨菲

什麼是兩會?

“兩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每年三月,都會有數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到達北京,共同商議中國未來一年的發展目標,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這些代表們來自各行各業,從不同角度為政府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而這些議案一旦通過,便具有法律效力,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影響。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計畫

去年年底中國官方提出,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那之後,相關話題一直是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首次提到了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其中包括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等等措施。

中國生態環境部指出,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約為85%左右,是世界最大的能源供應系統。而當下的能源消費結構尤其以煤炭為支撐。2020年,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的占比為56.8%。更重要的是這個系統還在擴張,因為中國經濟還在增長,對能源、電力需求也在繼續增長。

一般來說要達成碳中和有兩種做法:一種是通過碳補償機制,也就是說個人或組織向二氧化碳減排事業提供相應資金,從而讓自己產生的碳排放量等同於在其它地方減少的碳排放量。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植樹造林。另一種是使用低碳或零碳排的技術。就像使用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啊,來避免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那麽對於中國來說,降低煤炭行業的排放量,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是重點,兩會的代表也給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

例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提出,壓縮煤礦數量,有助於煤炭業碳排放盡早達峰。而國家能源集團的總工程師黃立軍在兩會中提出,未來一段時期,煤電仍將發揮保障電網安全和穩定供應的重要作用。 所以他認為,重點是要推進化石能源清潔化,對燃煤發電的過程進行技術改造來降低排放。

而另一些代表則指出加大清潔能源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來自中國海洋石油集團的政協委員郝振山說,能源轉型、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是一種全球趨勢。中國如果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那麽在能源供應方,非化石能源占比還需要大幅的提升。另外成品油消費在2025年達峰逐步下降後,天然氣或許將成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過渡能源”。另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劉漢元,他來自太陽能公司,他認為光伏發電是最經濟的發電方式,具備了能夠大規模應用、從而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那麽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化工研究院專家張明森則指出光伏發電的不足:它的發電成本依舊高於煤電,而且發的電品質差,功率不穩定,影響電網的穩定,導致用電部門不願意接收。而要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國家的政策是關鍵。

另外提到風能、太陽能發電不穩定的特點,全國政協委員曾毓群的提出了一個提案,題為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新能源+儲能將大有作為。首先他說預計到2030年,中國風能、太陽能這些可再生能源發展將全面提速。但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隨機性、波動性大。換句話說,風能、太陽能發電量大的時候,大家的需求量是很小的,那麽在大家用電量大的時候,發電量又相對較低。這個時候就需要儲能,把電存起來,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曾委員提出儲能系統作為能源存儲轉換的關鍵,可以提高多元能源系統的安全性、靈活性和可調性,是構建能源互聯網的核心。他建議電化學儲能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離不開儲能政策和市場環境的改善。

就在兩會前不久,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建立“低碳排放循環經濟”的指南,稱地方政府必須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並大量減少碳排放。新的五年計劃中也將氣候變化作為一項中央政策重點,還實施一系列綠色低碳的發展計劃。很多地方政府都積極回應,制定了自己的碳排放目標。比如煤炭大省山西省提出,2021年將運用5G推動煤礦綠色智能開采。浙江省提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要提高到20.8%。

但美國智囊團 – 全球能源監測站(GEM)發布了一份報告稱,盡管中國最近承諾減少碳排放量,中國仍在面臨著如何實現發展與環境政策之間的平衡難題。詳情歡迎收聽可持續播報英文版Greenbites。

加強空氣治理,北方地區設立清潔取暖率達70%

除了對碳中和和新能源政策的重視,兩會還提出了對生態環境的加強保護和建設。這其中包括強化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和聯防聯控,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還要求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0%。

清潔取暖率是政府針對北方冬季寒冷地區提出的。清潔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氣,電,太陽能,工業余熱,核能等清潔化能源,通過高效用能系統實現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因為在以前北方地區,通常是用散煤燃燒來取暖,而這嚴重影響了北方地區冬季大氣環境質量。通過利用清潔能源,不僅能改善大氣環境,還能促進能源結構轉型。這裏又一個數據,截至2019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為50.7%。如果能達到兩會提出的70%的清潔取暖率,這就意味著能夠替代散燒煤1.5億噸。

推進300多個城市進行黑臭水體綜合治理

除了大氣治理,兩會還提出加強整治入河入海排汙口和城市黑臭水體,提高城鎮生活汙水收集和園區工業廢水處置能力,嚴格管控土壤汙染源頭,加強在農業方面的汙染治理。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將要在三百多個城市推進,加強很多重點湖庫汙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包括太湖,鄱陽湖,洞庭湖等。

長江十年禁漁

水質管理除外,兩會還落實了長江十年禁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讓我們生活的家園擁有更多碧水藍天。

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一個殘酷的現實,長江生物完整性已經被嚴重破壞了,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也就是說,漁民按照傳統捕撈的方式,已經捕不到魚了。首先提出‘十年禁漁’政策的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表示,長江裏最常見的 ‘四大家魚’ 青,草,鰱,鱅等魚類需要4年的生長期才能繁殖。連續禁漁10年的話,這些魚類將有2至3世代的繁衍,從而大幅種群數量。那麽野生魚類種群的恢復,將有利於修復長江整體的生態環境,而且還能作為優質種質資源提供給養殖魚類。

其實從二十年前開始,長江和其中一些重要支流每年三個月的春季禁漁,還是治標不治本。因為每當休漁結束,捕撈就變得更加無節制和變本加厲,很多剛剛生長了幾個月的幼魚都被撈了起來。這些小魚被大量捕撈後還以很低的價格,每斤五毛錢出售,成為養殖飼料。所以當時長江的魚類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和恢復。

兩會作出的十年禁漁打算,一定下了很大決心。 雖然很多漁民的生活會受到影響。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努力做好退捕漁民的安置工作,希望岸上生活能得到保障。

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除了江河環保,兩會也對山林治理很重視。兩會提出要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並且努力達到24.1%的森林覆蓋率。

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將近23%,森林面積有2.2億公頃。而且在過去的十年裏平均每年都增加了快200萬公頃的森林。這面積將近於河北省的面積。

支付寶螞蟻森林-企業碳中和&助力建設綠色生態環境

支付寶在2016年推出了這個項目。它通過積分累積的方式,鼓勵用戶養成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例如乘坐公交車和使用共享單車來代替開私人轎車。當你的積分累積到一定數額的時候,你可以換取一顆在戈壁沙漠上種植的真實樹苗。雖然在你的手機程序上顯示的是虛擬樹,但用戶可以通過衛星圖像查看自己種的樹的位置在哪。到2019年,螞蟻森林的用戶達到了5億人,在荒漠化地區種下了一億顆真樹,將近有140萬畝的種樹總面積。螞蟻森林種的樹總量在國家人工造林的占比中不算太大,但這一顆顆樹背後的環保自覺是更可貴的。

構建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與過去的城鎮化不同,走的是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的新的城鎮化。這新型城鎮化強調健康發展,合理控制城市的開發邊界,提高現有空間利用效率。正是因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所以它需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可持續城市的建設。那麽整個環保產業鏈,包括環境監測,汙水處理和場地修復等等,這些方面都會迎來新的發展機會。那麽除了城市發展,兩會也在提倡鄉村振興,提高農村綠色能源利用率。農村能源是農村的重要基礎設施,兩會提倡將處理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和糞汙有機結合,建立高效,低成本,低排放的清潔能源體系。同時對農村垃圾要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相結合,對達到焚燒規模的可以建設發電項目並供熱,做到綠色發展。

兩會正在不斷的優化城鄉區域發展,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其實不管是碳中和政策,還是生態保護工程,這背後的邏輯都是‘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辯證統一關系。發展離不開保護,保護也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如想了解更多中國綠色環保新聞內容,可免費收聽《可持續播報》播客,本系列節目可在各大平台如Apple Podcast, Spotify 收聽。歡迎大家分享、訂閱我們的頻道。同時大家也可以登陸我們的網站sustainableasia.co,收聽《可持續播報》同系列英文節目Greenbites,以及其他節目內容。

PREVIOUS
H&M抵制新疆棉花:隨之引起注意的服裝產業對環境有何影響?
NEXT
Why is the 2011 Fukushima earthquake still 
shaking up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