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31, 2021
H&M抵制新疆棉花:隨之引起注意的服裝產業對環境有何影響?
陳楚喬

“Mature cotton field, Cherokee County” by Martin LaBar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 2.0
服裝產業
最近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發起了一場抵制H&M,耐克等快時尚消費品牌產品的運動。這些服裝品牌加入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宣稱拒絕使用新疆棉花,這一聲明遭到官方媒體如共青團中央的批評,相關的討論也在網絡上持續升溫。
各式各樣的服裝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商品之一,但其實服裝行業對環境是有一定破壞的,處理不好會產生水污染,空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等影響。
比如從原材料來說,棉花等作物的種植就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另一種造價相對低廉的化纖面料來自於石油煉取,這一過程會製造大量有害氣體。生產織物的過程比如清洗, 漂白, 染色, 這些步驟,不僅耗水量很大,而且甲醛、氯和重金屬等物質被排放到水源中,影響水體生態環境。而且服裝作為一種消耗品,中國每年約有2600萬噸舊衣服被扔進垃圾桶,預估2030年會達到5000萬噸,大部分舊衣會被填埋或焚燒,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亦顯而易見。
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曾經在2016年發佈了中國的幾個紡織行業污染重鎮的跟蹤調查。牛仔褲生產是廣東新塘的主要產業之一,但這對當地的水質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污染。村民說,污染嚴重時,河水成了毒水,氣味惡臭,如果不小心接觸到皮膚還會發癢甚至潰爛。調查人員在隨機採集包括水和底泥在內的檢驗後發現鉛、銅和鎘的重金屬含量均超過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牛仔業的污染,當地人已經見識,但是外來打工人員和下遊民眾,則往往成為不知情的受害者。
社會各方面都有關注到並且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比如一些生產者自己就開始使用可持續的材料。浙江一家化纖公司把目光轉向了綠色環保纖維,也就是說把將難以分解的廢棄聚酯物品回收再利用,生產成制衣材料。他們會把廢棄的可樂瓶、礦泉水瓶等,通過物理方法加工重制。相比普通纖維,這種材料工藝要求更高,但耐磨性和透氣性卻更好,可以應用在戶外裝、運動服、風衣、夾克、褲子等服飾。這樣不僅實現了循環利用,有效減少了環境污染。這也成為這家公司的競爭優勢,幫助它企業進入中高端市場。
政府也對這個問題比較關注,比如不久前發佈的「十四五規劃」中也為紡織服裝行業提出了一些發展目標。紡織服裝新技術將重點發力纖維新材料技術;將數字化、智能化使用在製造技術中,並把綠色製造相關技術推廣到廣大中小企業。
我們作為消費者其實能做的也有很多,比如說「少買,精買」。我們可以選擇少些追逐快時尚,購買更耐用、想用更久的東西。或者說購買素色,漂染工序更簡單的衣物。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消費者的選擇也可以倒推生產者做出改變,製造更多環境友善的產品。
碳中和進程
去年九月,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的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並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最近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佈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從技術,經濟和環境的角度來看,中國的1,037座活躍的燃煤電廠中有186座表現不佳,特別適合「快速退休」。研究人員說,關閉這些表現不佳的燃煤電廠可以快速改善空氣質量差等問題。華北電力大學的專家也在相關採訪中指出,減少煤炭發電是碳中和目標的必然選擇。但是,由於煤電是中國電力系統最重要的「支柱」資源,因此其退出對電力安全構成了巨大挑戰。在確保電力系統可靠性的同時,如何有序地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是中國需要認真考慮的關鍵問題。
最近的碳中和概念板塊也成為市場焦點。中信證券的研究報告稱為實現「碳中和」戰略,未來40年的能源、產業、消費和區域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調整。從中國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來看,發展新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第一驅動力。火電逐步退出歷史舞台後,市場對光伏和風電的需求將顯著增加,新能源車、低碳技術和清潔能源材料的發展前景也比較廣闊。
地球一小時活動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上週六的進行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就顯得更加有社會意義。地球一小時活動是全球性的節能活動。在每年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當地時間的晚上八點半到九點半熄燈一小時,來保護地球,所以稱作地球一小時。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的時候就會想,關燈就能保護地球了嗎?其實在導致全球變暖的人類活動當中,能源的使用,特別是電力行業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是最大的。所以關燈,就是在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至於關燈一個小時究竟可以減少多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這取決於在哪個地區。不同地區有著不一樣的發電結構,所以具體的情況就有所不同。現在全球都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比如風電,光伏,來逐步淘汰煤炭石油這些化石能源。
我們國家的各個地區,本身的資源差異就很大。根據國網新能源雲的數據,在國家電網覆蓋的27個省級行政區(含蒙東、冀北)中,太陽能、分布式光伏、風電和海上風電,裝機容量佔比第一的就是四個不同地區,分別是青海、河北(冀南)、蒙東和江蘇。但是能發多少電並不意味著他們都能被用掉。最終消納的電量一定是要小於實際裝機容量的。而且電力交易會跨區,本地區用的電也可能來自其他地區。然而青海就比較特別,它的裝機量和消納量都是全國第一。是低碳轉型的領頭省份。未來,青海風能、太陽能技術可開發量分別超過7500萬千瓦、35億千瓦,可用於光伏發電和風電場建設的荒漠化土地有10萬平方公里,綜合開發條件得天獨厚。
因為這個優勢,青海不光是在地球一小時可以大松一口氣,平時低碳減排也走在前頭。其實不僅只是青海,未來每個地區都會向低碳的能源結構過渡。在過渡成功之後,地球一小時這個活動會更加具有紀念意義。
碳中和,碳排放在兩會被頻頻提及,各地區也在因地制宜,逐步將應對氣候變化逐步落到了實處。雖然道阻且長,但起碼我們行動起來了。我們還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踐行低碳生活,比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綠色出行等等,做一個「低碳」人士。
如想瞭解更多中國綠色環保新聞內容,可免費收聽《可持續播報》播客,本系列節目可在各大平台如Apple Podcast, Spotify 收聽。歡迎大家分享、訂閱我們的頻道。同時大家也可以登陸我們的網站sustainableasia.co,收聽《可持續播報》同系列英文節目Greenbites,以及其他節目內容。
PREVIOUS 日本福島大地震十週年、藝術家製作「火鍋魚」
關注中國工業污染、韓國星巴克淘汰一次性杯子
NEXT 關於環境,中國兩會和十四五都說了啥?